close

第一次期中考參考答案暨解析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二分,凡四十分

1.答案:(A)

解析:()ㄧㄞˊ/ㄧㄞˊ/ㄧㄚˊ   ()ㄙˋ/ㄞˊ/ㄙˋ    
(
)ㄌㄥˊ/ㄌㄧㄥˊ/ㄌㄧㄥˊ。懷山襄陵:懷,包。襄,上。懷山襄陵指洪水漫漫,洶湧奔騰直上山陵。書經˙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ㄍㄨˇ/ㄍㄨˇ/ㄏㄨˊ
  
(
)ㄇㄠˋ  ()ㄉㄨㄣˋ/ㄉㄨㄣˇ/ㄓㄨㄣ。行眠立盹:行走或站著都昏沉想睡。形容極度疲累。

2.答案:(A)

解析:(A)  (B)眩/絢/炫  (C)罔/罔/枉。枉尺直尋:指彎曲一尺而能伸長八尺。語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後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範圍的收穫。  (D)踊/湧/擁。屨賤踊貴:踊為刖足者穿用的鞋子,踊貴以見刖者多,因以比喻刑罰苛濫。語出左傳˙昭公三年:「國之諸市,屨賤踊貴,民人痛疾。」

3.答案:(B)

解析:文章從驚嘆句「看哪」開始,理當先接看到的景色(),再因時間差而接(),「明白」二字的賓語是()()()則是進一步的說明。

4.答案:(D)

解析:(A)心神專注而形體解脫 (B)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C)水面月光浮動,有如閃爍的黃金 (D)整理服裝儀容,端正的坐好。形容莊重嚴肅的樣子。

5.答案:(D)

解析:(A)因為家中繁雜、慌亂、吵嚷,所以常常和妻子說「我們家真是成日的千軍萬馬呀!」 (B)在於以孩子的天真,對比自己之前獨居的生活的病態 (C)以父親對兒女的教養反省為主軸。

6.答案:(C)

語譯:覆育長養萬物,而不宰控它,大道常理,無所貪求,可說是精微奧祕;萬有事物歸於其中,卻不控制它,可說是包容廣大。正因為它不認為自己如何的包容廣大,因而才真正成就了包容廣大。

7.答案:(A)

解析:()「滿含著柔情」屬主觀心理投射  ()「內心極度的畏懼」→孤寂的感受  ()動態→靜態  ()「赫赫」為狀態詞。

8.答案:(C)

解析:(A)豐子愷散文多取材自日常生活,講求弦外之音,擅寫兒童情趣、社會百態、自然物象;林文月散文似質而自有膏腴,似樸而自有華采。兩人皆曾譯日本文學《源氏物語》一書 (B)朱自清散文風格委婉平實,真摯動人,寫景細膩,抒情含蓄。張曉風散文筆鋒藏美,余光中評其為「亦秀亦豪的健筆」 (D)廖鴻基以小說化的散文寫下「討海」的見聞、對海洋的情感,文筆細膩,題材新穎,拓展了海洋文學的寫作領域。黃春明早期小說擅長描寫宜蘭 羅東農村小鎮人物,寫小人物的貧困生活,是優秀鄉土小說家;後旅居臺北,轉而描寫都市風貌及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交融的迷思。

9.答案:(B)

解析:()詩經風格質樸寫實,楚辭風格神祕浪漫 (丁)詩經表現先民社會生活情感,具寫實精神,楚辭多寫個人的情志和幻想,風格浪漫。

10.答案:(B)

解析:()空間→時間。

11.答案:(D)

解析:(A)描寫敵軍來犯,我軍犧牲慘烈 (B)意謂我軍敗戰,車馬不行,戰士仍奮不顧身,英勇作戰 (C)意謂戰士視死如歸,出不欲返;原野廣闊,魂歸路遙。用以讚頌戰士英勇氣概與犧牲精神的文句是「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12.答案:(B)

解析:(A)表現對原則的堅持態度。語出屈原〈漁父〉 (B)語出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C)表現憂國憂民的仁者胸懷。語出范仲淹〈岳陽樓記〉 (D)表現民胞物與的儒家精神。語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語譯;如何才能得到許多間遮風避雨的房子呢?讓普天下窮苦的讀書人都能快快樂樂地住在裡面,即使風雨來襲,這些房子也能如山般穩固。

13.答案:(C)

解析:(A)循名責實是法家的主張。《韓非子•姦劫弒臣》。語譯:君主如果了解聖人的治術,不隨便接受世俗的言論,按照名義,求其實質,來斷定是非,依照證據來審察說話的詞句  (B)「尚同」是墨家的主張。《墨子•尚同上》。語譯:天子能夠統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與天子一致,而不知道與天一致,那麼災禍還不能徹底除去  (C)「聖人無常心」為道家老子的主張。《老子•第49章》。語譯: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我心,而是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才是真正的良善之德。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才是真正信實之德  (D)行先王之道是儒家孟子的主張。《孟子•離婁》。語譯:現在有些國君雖有仁愛的心腸和仁愛的名譽,可是人民受不到他們的恩澤,他們也不能作為後世的榜樣,就因為不肯施行古代聖王的仁政。所以說:空有仁心卻沒有仁政,就不足以治理國家;空有仁政卻沒有仁心,仁政也不能自動施行。

14.答案:(C)

解析:(A)詩經屬經部 (B)左傳屬經部 (D)水經注屬史部。

15.答案:(C)

解析:(A)新樂府不可配樂而歌 (B)賦原是《詩經》的一種表現手法 (D)明清傳奇為戲曲。

16.答案:(A)

解析:(A)語出屈原〈卜居〉  (B)語出蘇洵〈六國論〉。為比較句 (C)語出屈原〈卜居〉。為正反關係複句 (D)語出袁枚〈祭妹文〉。為反詰句。

17.答案:(D)

解析:(A)將聽覺形象比擬為心覺形象 (B)兼有視覺及聽覺的摹寫 (C)將視覺形象比擬為聽覺形象。

18.答案:(A)

語譯:四言詩衰微後楚辭興起,楚辭衰微後五言詩興起,五言詩衰微後七言詩興起,古詩衰微後律詩、絕句興起,律詩、絕句衰微後詞就興起。大凡文體盛行已久,參與寫作的人愈來愈多,於是形成俗套。即使豪傑之士,也很難從現有文體中跳脫寫出創新作品,所以改寫其他文體,才能發抒自己胸懷。所有的文體由盛而衰,都是這些原因。

19.答案:(D)

解析:(A)屈原寫作離騷的原因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離騷兼有國風與小雅的特色 (C)由「濯淖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可知司馬遷認為屈原是不受汙染、有為有守的人。

20.答案:(B)

解析:(A)挑撥、分化/隔絕、分開  (B)  (C)簡要、精練/儉約  (D)列舉/全部。

語譯:屈原堅持公正,行爲耿直,對君王一片忠心,竭盡才智,卻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處境可說是極端困窘了。因誠心爲國而被君王懷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誹謗,怎能沒有悲憤之情呢?屈原寫作離騷,正是爲了抒發這種悲憤之情。詩經·國風雖然有許多描寫男女戀情之作,卻不是淫亂;詩經·小雅雖然表露了百姓對朝政的誹謗憤怨之情,卻不主張公開反叛。至於屈原的離騷,可說兼有以上兩者的優點。屈原在離騷中,往上追述到帝嚳的事迹,近世讚揚齊桓的偉業,中間敍述商湯、周武的德政,以此來批評時政。闡明道德內容的廣博深遠,治亂興衰的因果必然,這些都講得非常詳盡。其語言簡要精練,其內容卻託意深微,其情志高潔,其品行廉正,其文句寫的是細小事物,其意旨卻極其宏大博深,所列舉的大抵眼前習見的事例,所寄託的意義卻極其深遠。其情志高潔,所以喜歡用香草作比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身處污泥濁水之中而能洗滌乾淨,就像蟬能從混濁污穢中解脫出來一樣,在塵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濁所玷汙,清白高潔,出汙泥而不染。推論這高尚情志,就是說與日月爭輝也是恰宜的。

二、多重選擇題:每題三分,凡二十七分

21.答案:(B)(C)

解析:(A)主宰/推辭、拒絕 (B)放逐 (C)給予 (D)無也/倒也  (E)占有/停留。

22.答案:(B)(C)

解析:(A)語出《韓非子•顯學》,殘酷、暴虐/瀟灑中帶點冷漠  (B)前者語出《老子》。偏差、失誤  (C)面容、臉色  (D)語出《宋史•王安石傳》,經世濟民/用較少的人力、物力或時間獲得較大的成效  (E)語出司馬光〈訓儉示康〉,通達事理的人/專家。

23.答案:(A)(E)

解析:(B)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C)「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說玄妙高深的道理,只有聖哲才能明白。「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說天道並不特別親近誰,但會幫助善人  (D)應接近於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不同流合汙的清高志節,不是伊尹「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以天下為己任的態度。

24.答案:(A)(C)

解析:(B)描寫太陽,而非雲彩 (D)描寫登臨玉山所見的山景 (E)描寫登臨玉山所見的山景。

25.答案:(A)(C)(E)

解析:(A)語出《論語•泰伯》 (B)若不熟習詩,則無法得體合禮地與他人酬酢對答。語出《論語•季氏》 (C)語出《論語•為政》 (D)學詩貴能實際運用於政治事務。語出《論語•子路》 (E)語出《論語•陽貨》。

26.答案:(A)(B)(C)(E)

解析:()宋•蘇軾。廣東惠州西湖蘇公祠聯  ()戰國•屈原。汨羅屈子祠聯。輶軒:古代天子之使臣所乘的輕便車子。輶音ㄧㄡˊ  ()戰國•孟子。山東孟子廟  ()春秋•老子。河南天靜宮  (C)「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語出蘇軾〈水調歌頭〉  (D)「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語出蘇軾〈赤壁賦〉。

27.答案:(B)(E)

解析:(B)「繩其祖武」:遵守、繼承祖先的行跡規範。比喻繼承祖業。用於賀生子、生孫  (E)「宜室宜家」用於賀出嫁。

28.答案:(A)(B)(D)

解析:(C)運用「比」的表現手法,以碩鼠比喻剝削人民的在位者  (D)語出〈古豔歌〉。以動物起興,寫棄婦被迫出走,仍戀故人  (E)運用「賦」的表現手法。
古豔歌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
又名:古怨歌,最初見於《太平御覽》卷六百八十九,題為《古豔歌》,無作者名氏。
昔載楊柳,依依漢南。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卑賤鄙陋,不如貴人。妾日已遠,彼日已親。何所告訴,仰呼蒼天。悲哉竇生。衣不厭新,人不厭故。悲不可忍,怨不自去。彼獨何人,而居是處。
第二個版本是: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明清選本注解為竇玄妻《古怨歌》。傳說後漢竇玄美貌,天子使其出妻,另許之以公主。

29.答案:(A)(B)

解析:(C)孔子、孟子都將滄浪之水比喻人的修為。屈原〈漁父〉中漁父則將滄浪之水比喻時局的治亂,認為社會清明才可以積極用世,若社會混亂則不宜用世 (D)「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是孟子歸納孔子聽聞孺子歌一事的話語 (E)「深則厲,淺則揭」是荷蕢者引詩經文句勸孔子獨善其身。第二段文字中的「清斯濯纓,濯斯濯足」是說人如果修養高尚,就會受到尊重,否則就會遭到侮辱,就像水清受到重視(可以洗帽帶),水濁則受到鄙視(只可以洗腳)一般。
深厲淺揭:厲,涉水而過。揭,提起衣服。深厲淺揭指若涉淺水,則提起衣服過去;若涉深水,則連衣服也不必提起而直接渡水。語本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後比喻行事隨機應變。
濯纓濯足:語本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比喻受人敬重或輕蔑,均由人自取。或比喻超脫於世俗之外。

語譯:()孔子在衛國擊磬,有一個挑草筐子的人從孔子門前走過,他說:「擊磬的人,有心思啊!」又說:「硜硜之聲真鄙陋!沒人理解自己,這就算了。詩經上不是說:「水深就索性穿著衣服涉水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涉水過去。」孔子說:「果真能這樣,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
)從前有個孩子唱道:「滄浪的水碧清喲,可以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混濁喲,可以洗我的腳。」孔子說:「弟子們聽著!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了。這是由水自己招來的。」一個人必然是自己招致侮辱,人家才來侮辱他;一個家必然是自己招致毀敗,人家才來毀敗它;一個國必然是自己招致討伐,別人才來討伐它。

三、形音義測驗:每題一分,凡五分

1.

ㄓㄚˊ

4.

ㄍㄨˇ

2.

5.

ˋ

3.

寡、孤獨

 

 

四、填充式默書:每格一分,凡十分

1.

缾之罄矣

6.

母兮鞠我

2.

維罍之恥

7.

拊我畜我

3.

鮮民之生

8.

長我育我

4.

不如死之久矣

9.

顧我復我

5.

父兮生我

10.

出入腹我

五、引導寫作:凡十八分

*基本評分標準:

1.6分(含)以下:寫出「成功以□□為起點」,卻未加闡述,或略加闡述字面意義者。

2.7~12分:寫出「成功以□□為起點」,並能加以闡述而行文平順,結構完整,卻未有例證者。

3.13~15分:寫出「成功以□□為起點」,能加以闡述而行文流暢,結構嚴謹,並能從自我經驗或古今事例印證者。

4.16~18分:寫出「成功以□□為起點」,而取材新鮮,能加以闡述而見解新穎、構思精巧或觀點具有啓發作用,並能從自我經驗或古今事例印證者。

5.未達400字者:少50字扣1分,少100字扣2分……最多扣5分。

6.□□未標明文字者,扣2分。

*附錄:「三等九級」評量表

等級

得分

評量指標

語言

結構

內容

A+

17-18

文句通順流暢,用詞精確,能運用修辭技巧

理路清晰,首尾聯貫

內容新穎,材料豐富,能恰當表現所欲刻劃的主題

A

15-16

A-

13-14

B+

11-12

文句大致通順,用詞尚稱貼切

理路大致清楚,段落大致分明

內容平實,能大致表現所欲刻劃的主題

B

9-10

B-

7-8

C+

5-6

文句不甚通順,語彙貧乏,語病較多

理路不清楚,缺乏聯貫

內容較僵化,不能表現所欲刻劃的主題

C

3-4

C-

1-2

0

空白或不知所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66 的頭像
    sab66

    莎賓納的魔法森林

    sab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