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君單元卷參考答案暨解析

第一部分:選擇題

1.B 2.A            3.A      4.B       5.A      6.C       7.D       8.D      9.A       10.A 

11.C     12.C     13.D    14.B     15.C     16.A    17.A     18.D    19.B     20.A 

21.ADE            22.ACE            23.ABCE         24.DE  25.BCD 

26.D    27.AC  28.BCD            29.全   30.全

解析:

1.   (A)ㄋㄧㄝˋ/ㄕㄜˋ/ㄋㄧㄝˋ (B)ㄘㄨㄟˋ (C)ㄍㄢ/ㄍㄢˋ。宵衣旰食:天未明就披衣起床,日暮才進食。形容勤於政事/ㄏㄢˋ。扞格不入:彼此意見完全不相合 (D)ㄐㄩˇ/ㄐㄩˇ。含英咀華: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ㄐㄩ。決癰潰疽: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2.   (A)自稱之詞,指代「我」或本名/指不明說的人或事物。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 (B)皆作汝、你。後者出自劉基 郁離子選 趙人患鼠。語譯:並非如你所知道的啊 (C)竟然 (D)皆音ㄨˋ,厭惡。後者出自禮記 大同與小康。

3.   (A)作者認為伯夷 叔齊恥食周粟為無稽之事,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規規小儒的行為。

5.   (A)說明人性中自私的天性。

6.   (A)肝腦,借代指生命 (B)指軀體或生命 (C)極為貼近、靠近。出自孟子 離婁下。語譯:國君若將臣子看成像手足一般重要,則臣子與國君的關係必然極貼近如同腹心一般。意謂臣對君之態度,完全視君對臣之態度而定 (D)股肱:比喻左右輔助的人。肱,胳膊或單指肩臂相連處至腕的部分。出自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語譯:為臣的豈敢不竭盡輔佐之力,盡忠貞的節操,而以死相報呢。

8.   (A)「獨夫」意指眾叛親離的暴君 (B)「名」字為名詞轉當作動詞使用 (C)「今之天下人」對待其君王的態度。

9.   「其所求乎草野者,不過欲得奔走服役之人」文意已完整,因此應加連詞,以(甲)最適合;(丙)、(戊)為一組因果句,答案已出。語譯:唉!後世驕傲的君主自我放縱,不把天下萬民的福利當一回事,他們尋求登用未任官的人,只不過是想要個供他驅使的人罷了。而未任官的人幫君主做的事,也不過是一些到處奔走的瑣事;他們一時能夠免於挨餓受凍,於是就感謝君主的知遇之恩,不再計較禮節的周不周到,躋身於僕妾之輩,而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10.  (A)「忠臣孝子」為明思宗因黃宗羲為父申冤,深受感動而給予的讚揚。明亡後,黃宗羲籌組義軍於浙東一帶抗清。

11.  (A)為百姓服務而不享其利 (B)黃宗羲肯定堯、舜、禹、湯及周武王為明君、聖王 (D)不以家天下的心態對待。

12.  題幹出自陶潛 讀史述九章 夷齊。「采薇高歌」是明顯的答題脈絡。語譯:伯夷、叔齊互相推讓國君之位,之後相偕來到海濱過著與世隔絕的貧窮生活。在首陽山上採著薇菜高歌,追慕黃帝、唐虞的高義。他們的高風亮節超邁當世之人,能夠感動懦夫使之立志。

13.  (A)為周易第三十六卦卦名 (B)離代表日,坤代表地 (C)箕子。

14.  題幹語譯:自古以來帝王只要大興土木,必須要順應民心。當年秦始皇營建宮殿,招致批判的原因,是因為他一味營求個人私欲的滿足,卻不與人民共享資源的關係啊。本王今日想建造一所宮殿,材料、木料都已齊備,但回想秦始皇當年的劣跡,於是就不願再建造了。

15.  (C)並非要徹底剷除君主制度,只是寄希望於君主的開明。

◎閱讀測驗

❀注釋:

①戢戢:音ㄐㄧˊ  ㄐㄧˊ,聚集、眾多的樣子。

②撓:搖動、攪擾。

③風:音ㄈㄥˋ,作動詞用,教化。

④道一而俗同:所遵循的道路一致,習俗相同。

⑤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發表言論,廣為傳播,形成聲勢。騰,宣揚。聲氣:聲勢、風氣。

⑥蒸為習尚:漸漸擴大形成風尚。蒸,興起、漸漸形成。

⑦無感不讎:受到感召,沒有不回應的。讎,音ㄔㄡˊ,回應。

語譯:

  社會風俗的淳厚和浮薄,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產生於一、兩個人的思想傾向罷了。生在世上的百姓中,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兩位賢能有智慧的人,大家就會尊他為領袖,而且接受他的命令;更特出的人,擁戴他的人就特別多。這一、兩個賢能的人內心趨向仁義,大家就跟他走上仁義的路;這一、兩個人的心傾向名利,眾人便和他一起奔競名利。眾人所奔赴的方向,就形成大勢所趨,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沒有敢違抗它的,所以說:「搖撼天下萬物的力量,沒有比風更迅速強勁了。」社會風尚對於個人的思想影響來說,起初力量很微弱,最後就成為一股無法抵抗的力量了。

  古代的聖王治理天下,使賢能有智慧的人都居要職、掌權勢;他們教化人民也都用仁義道德,所以那時社會規範統一而風尚也相同。社會教化衰微後,前面所說的那一、兩個人並不全在重要的職位上,但他們的志向主張,勢必不能不從口中極力宣揚出來、廣為傳播而造成聲勢。那麼眾人也勢必不能不聽從他們的號召,漸漸擴大形成習俗風尚,如此一來,志同道合者就蓬勃興起,一時的人才就從這裡產生出來了。倡導仁義的人,他的追隨者會為仁義而犧牲生命,義無反顧;號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隨者也會為功利而犧牲,絕不回頭。(周易 乾卦 文言: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水向潮溼的地方流,火向乾燥的地方燒。沒有什麼感召是得不到回應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

17.  (A)形容詞,快速 (B)動詞,奉之為君長 (C)動詞,教化 (D)動詞,齊一。

18.  (A)生在世上的百姓中,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戢戢:眾多的樣子 (B)特出的人,擁戴他為君主的人就特別多 (C)古代的聖王治理天下,使賢能有智慧的人都居要職、掌權勢。當路在勢:掌握政權,身居要職。

19.  (A)學習環境的重要。出自論語 里仁。語譯:鄉裡間具有仁厚的風俗,是一件美事。選擇風俗不仁厚的地方作為住所,怎麼算是明智呢 (B)君子教民以德,則民易從。出自論語 顏淵。語譯:在位君子的德行像風;百姓庶民的德行像草;草被風一吹,一定隨風仆倒啊 (C)不言之教。出自論語 陽貨。語譯:老天說些什麼話呢?四季依序運行,萬物生生不息,老天說些什麼話呢 (D)君子行事,依循正義原則。出自論語 里仁。語譯: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既不先存絕對如此的成見,也不先存絕不如此的成見,唯有依從義理。

21.  (A)語譯:我所成就的產業,和二哥比起來哪個多呢 (B)孰,誰;與,給予。出自孟子 萬章上。語譯:然則舜擁有天下,是誰給予他的呢 (C)如何。出自論語 顏淵。語譯:百姓生活豐足了,國君怎麼會不豐足?百姓不足,國君又怎麼會豐足 (D)出自戰國策 齊策。語譯: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亮鮮麗。一天早上,他穿戴好了衣服帽子,邊照鏡子邊問妻子:「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較,誰比較好看呢?」 (E)出自蘇軾 教戰守策。語譯:平時無特殊緣故動用百姓,雖然會引起小恐慌,但和突然發生的危險相比較,哪一個比較好呢。

22.  (A)看待人民如同對傷患,唯恐有所驚擾。形容在上位者對人民愛護之深 (B)指不根據事實,而巧妙的援引苛刻的法條,陷人入罪。深文,嚴苛的法律條文。周納,詳密的構織罪狀 (C)看別人受飢餓,就像自己受飢餓一樣。語本孟子 離婁上。比喻仁愛、慈悲的胸懷 (D)即使是極少量的財物,也要上繳給公家。形容秉公理財,不占公家便宜 (E)亦作「痌瘝在抱」。關懷群眾的痛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23.  (A)明喻 (B)單句對 (C)「曠」字形容詞作動詞用 (D)層遞。

24.  (A)放逐/至、到。出自孟子 離婁下。語譯:流到了坑坎,注滿後再往前流,一直流到大海裡去 (B)傷害、殺害/指作亂的人。出自諸葛亮 出師表 (C)傷害/剩餘的。出自元稹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語譯:將熄滅的燈,火焰微弱了,只剩燈影在搖曳著,就在這樣的夜裡聽到您貶謫九江的消息。題幹語譯:齊宣王問道:「成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殷紂,有這回事嗎?」孟子答道:「在典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說:「臣屬謀害他的君主,可以嗎?」孟子說:「毀棄仁德的人叫做賊,自盜仁德之功,愛心蕩然無存。毀棄義德的人叫做殘,自傷義德之功,威儀殘缺不齊。丟失仁義的人就叫殘賊,德性殘缺不全之人叫做獨夫。只聽說過誅殺了獨夫殷紂,沒聽說過謀害君主。」

25.  (A)無此說法 (E)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語譯:而諸侯如果能夠從自身先天存在的「四端」出發,以不忍他人受苦之心,推己及人,實行不忍人民受苦的仁政(不但可以統一天下,而且可以達到古聖先王的境界)。

26.  (A)權位不許剝奪,禁止一般百姓窺伺帝位 (B)嘆息痛悔之語 (C)用以比喻帝王嚴密保衛自己的政權 (E)家天下的想法,自取利益而禍害人民。

27.  (B)清廷徵召纂修明史,辭而不往 (D)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合一,世稱湘鄉派 (E)鐵雲藏龜為研究甲骨文的書籍。

28.  (A)出自孟子 萬章下。語譯:受到伯夷風範影響的人,就是頑貪無知的人,也知廉潔而有分辨;懦弱的人,也知立志向上 (B)出自孟子 盡心下。語譯:人民是最貴重的,其次是土穀之神,國君是最輕的 (C)出自孟子 離婁下。語譯:君王將臣子看做是泥土草芥般輕賤,則臣民也將君王看成是盜賊仇人一般仇視他 (D)出自孟子 萬章下。語譯:君王有大過錯必須要勸諫他,如果反覆勸諫都不聽從善言,則將他置換掉 (E)出自孟子 梁惠王上。語譯:尊敬自己的父兄,再推廣到尊敬別人的父兄;慈愛自己的子弟,再推廣到慈愛別人的子弟;能夠這樣,治理天下,就如同運轉於手掌上般的容易了。

30.  (A)語譯:上天的看法其實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聽聞意見其實就是人民的聽聞意見 (B)語譯:先皇祖先有訓示,人民可親近,不可輕忽他們;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才得安寧 (C)語譯:天下人民都歸順的稱之為王,天下人民都離去的稱之為亡。所以夏桀、商紂沒有天下,商湯、周武王也沒有弒君,由此可以驗證。商湯和周武王,是人民的父母;夏桀和商紂,是人民怨恨的賊寇 (D)語譯:國君,是人民的根源,根源的水清那麼支流也就清,根源的水濁那麼支流也就濁。所以擁有國家的人,如果不能愛護人民,不能有利於人民,反而要求人民親愛自己,是不可能的 (E)語譯:上天的視聽,是依從人民的視聽。上天的賞罰,是依從人民的意見。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

壹、注釋

1.無從查考。

2.見識短淺的樣子。

3.繩索。

4.鎖。

5.飛快奔馳,足不沾塵土,比喻超絕而不可及。

貳、填空

1.顧炎武

2.黃宗羲

3.曾鞏

4.白居易

5.周敦頤

參、配合題

1.C 2.I 3.F 4.B 5.H 

解析:

參、配合題

1.   出自禹王廟聯。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語譯:三過家門而不入,如此度過多年寒暑,用盡八年光陰,終於平定江 淮的水患。

2.   出自夷齊廟舊聯。兩人以兄弟讓國而聞名,孔子稱美他們聞其名可使頑廉懦立。語譯:兄長讓國於弟,弟弟又推讓給兄長,父親之遺命成就千古以來人倫美德;聖賢孔子稱許他二人的賢聖,他們的風範能使貪頑者變得清廉,懦弱的人意志堅定。

3.   出自劉禹錫 蜀先主廟聯。語譯:劉備的英雄氣概真可謂頂天立地;經歷千秋萬代威風凜凜至今依然。戰亂局勢中與魏 吳鼎足三分天下;雄心勃勃立誓復興漢室統一鑄錢。得到賢明丞相孔明開國有人輔佐;生了個兒子阿斗卻不是一個聖賢。多麼可悲原先蜀漢宮廷的歌妓們;如今卻歡歌曼舞盡在魏王的殿前。

4.   出自孟廟聯。孟子 梁惠王篇中有重仁義輕功利之說。語譯:遠從千里之外來,何必只說利益呢?還有仁義可說啊。百代之後的文人,莫不宗仰其風,何況當時親授其教者。

5.   出自蔣勳 致李煜。李煜為南唐 後主,為亡國之君,所以說「南朝的時候」、「亡國的罪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